2021年,郴州市74家重點企業凈增新員工8700余人
送服務 搭平臺 建基地 多措并舉服務重點企業用工
郴州市委、市政府積極落實湖南省委“三高四新”戰略部署,全力打造郴州“一極六區”,高度重視企業發展,多措并舉解決重點企業“招工難”、“穩工難”問題。今年以來,全市74家重點企業凈增新員工8700余人,基本滿足企業發展需求。
一、開展三送活動,政策優先落實
(一)及時匯編政策。及時梳理、編制省、市有關就業政策,理清政策落地條件、申報程序及渠道,編制惠企、惠民政策宣傳單5萬余冊送企業、送勞動者,集中進行宣傳解讀和推動落實,充分發揮政策效應。
(二)及時開展活動。制定下發《關于2021年春節期間開展“送政策、送服務、送崗位”就業幫扶活動的通知》,在全市范圍開展進企業、進高校、進鄉鎮“送政策、送服務、送崗位”就業幫扶活動,堅持市、縣、鎮三級聯動,精準服務企業,采取“政策直通車”、“局長服務百個企業”和成立“服務專員”隊伍等形式,“一對一”送政策上門,在全市廣泛提供個性化服務,真正使企業清晰明了、全面知曉。累計走訪重點企業1644家,舉辦政策宣講培訓班15場次。
(三)及時兌現補貼。2020年落實“免、減、緩、返、補”五大政策,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繳費近10億元;發放穩崗返還0.96億元,惠及企業733家,穩定職工8.8萬人;減免入孵企業場地租金506萬元;退還和緩繳企業農民工工資保障金1510萬元。“減負輸血”政策的“組合拳”提高了企業生存和發展能力,穩定了用工崗位總量。
二、搭建三個平臺,崗位精準對接
(一)線上招聘平臺。一是發布渠道全覆蓋。在全市全面推廣“互聯網+就業”、“湘就業”,實現市縣鄉村四級企業崗位動態發布,直達求職者。二是用工信息全覆蓋。聯合移動、電信運營商發送用工服務短信200萬條,實現全市勞動力全覆蓋。三是重點產業全覆蓋。緊盯全市“九大產業”鏈、重點企業、重點項目的用工需求,創新開展“直播帶崗”、“直播推崗”、“直播進廠”等形式多樣的線上招聘活動,促進供需對接匹配。全年開展了323場招聘會,提供就業崗位10.02萬個,達成就業意向2.81萬人,市本級舉辦34場直播活動,1.23萬人次參加。
(二)線下招聘平臺。一是定期開展招聘活動。全市建立市縣14個“就業超市”,市本級每周三定時開展招聘會,縣市區擇期開展。全市分地區、分行業、分專業、分工種,深入開展迎新春送溫暖、穩崗留工、就業援助月、春風行動、民營企業招聘月、百日千萬網絡招聘、高校畢業生秋季招聘等專項活動,已開展153場。二是組織招工小分隊。針對企業因訂單增加、臨時缺工,在鄉鎮、村組趕集時間和人員密集地方,帶領企業人員走村入戶、送崗上門,提高招聘時效性。三是提升招聘層次。積極與湖南省人力資源市場銜接,組織市縣重點企業參加全省人才招聘活動,解決企業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緊缺問題。開展線下招聘會615場,提供就業崗位8.2萬個,達成就業意向1.87萬人,園區企業新增用工人5026人。
(三)職業培訓平臺。以市政府名義出臺《2021年福城職業技能培訓實施方案》,全面啟動“福城職業技能培訓”行動。一是圍繞擴大重點群體覆蓋面下功夫。落實好重點群體的免費職業技能培訓,大力實施企業穩崗擴崗以工代訓專項支持計劃。全市面向重點人群開展職業技能培訓5.97萬人次,其中農村轉移勞動者培訓3.08萬人次。支持開展以工代訓企業123家,惠及人數2550人。二是圍繞打造特色工種培訓和培訓品牌下功夫。開展工藝品雕刻工、木工、茶葉加工工、農村電商等特色工種培訓,突出“一縣一品”特色培訓。打造“紅色旅游講解員”、“醫校聯合養老護理員”、“校企合作育嬰員”等一系列福城培訓品牌。三是圍繞緊缺工種開展培訓。在全省率先建立郴州市緊缺工種年度信息發布制度,實現緊缺工種培訓人數占比超過50%。發布了電子儀器儀表裝配工、養老護理員、育嬰師、加工中心操作工等38個緊缺工種。在全省率先組織1.91萬人次參加緊缺工種培訓。
三、建設三個基地,人力供給提質
(一)校企合作基地。一是形成工作合力。建立全市聯席會議制度,根據企業用工需求,協調相關部門和院校(職校),加強信息對接。簽訂園區與學校、企業與學校合作協議,使園區與學校、企業與學校形成穩定、長效的合作機制。二是開展定向培養。根據企業需求,推行“定向培養、訂單培養”,實現“招生即招工、入校即入廠、畢業即上崗”,規模化開設“高斯貝爾電子、申湘汽車”等企業冠名專班。目前,已建立市級產教融合示范園區5個,培育產教融合示范企業30家,全市近萬人開展校企合作。三是調整專業結構布局。支持技工(職業)院校、職業中專(技工學校)根據市場需要,開設急需的焊工、電工、工業機器人、智能制造專業,滿足企業對專業人才需求。四是落實新型學徒制培訓。大力支持重點企業開展職業技能提升培訓,提升“企校雙制、工學一體”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水平,促進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有機銜接。近兩年累計開展企業在職職工培訓1.48萬人次,其中,新型學徒制培訓569人。
(二)勞務協作基地。出臺《郴州市“十百千萬”勞務協作專項行動實施方案》,大力開展“十城、百企、千村、萬人”勞務協作行動。全市已與36個城市建立勞務協作戰略合作關系,與211家企業簽訂勞務輸送框架協議,在1267個行政村建立勞務服務點,輸送勞動力14171人。一是設立村級勞務站點。建立村級勞務服務點,動態更新勞動力信息,全面摸清全市勞動力底數。二是精選重點企業合作。開展市縣兩級園區簽訂勞務合作協議,形成“各縣級勞務服務點全面對接各縣級園區、各縣就業服務機構全面對接市級兩個園區、鄉鎮與企業直接聯絡”的勞務協作格局。三是發揮政府職責。組建勞務協作小分隊,采取走訪、電話、網絡視頻等方式與粵港澳、長三角等城市開展勞務協作對接,簽訂勞務框架協議,搭建對外輸出渠道。已與江蘇海安、海門、廣東韶關、佛山等地簽訂勞務輸出協議。
(三)勞務品牌基地。全市按照“三個一批”要求,建設“一縣一品”特色勞務品牌。一是挖掘創建一批。從現有成熟產業建設一批,我市“安仁建筑工匠”和“嘉禾鑄鍛造工匠”成功申報國家級勞務品牌,安仁建筑工匠勞務輸出5萬人,每年實現勞務收入150億元;嘉禾鑄鍛造工匠勞務輸出3.4萬人,每年為農民工帶來收入達50多億元,帶動1萬多個戶家庭致富奔小康。二是培育發展一批。依托發展前景好,成長迅速產業,培育打造一批,重點支持永興冶煉、桂陽家具智能制造、蘇仙魚粉師等勞務品牌。三是規劃儲備一批。依托區域經濟發展優勢和重點扶持重點,著力規劃一批,如資興三文魚制作、桂陽陶藝等勞務品牌。
郴州市委、市政府積極落實湖南省委“三高四新”戰略部署,全力打造郴州“一極六區”,高度重視企業發展,多措并舉解決重點企業“招工難”、“穩工難”問題。今年以來,全市74家重點企業凈增新員工8700余人,基本滿足企業發展需求。
一、開展三送活動,政策優先落實
(一)及時匯編政策。及時梳理、編制省、市有關就業政策,理清政策落地條件、申報程序及渠道,編制惠企、惠民政策宣傳單5萬余冊送企業、送勞動者,集中進行宣傳解讀和推動落實,充分發揮政策效應。
(二)及時開展活動。制定下發《關于2021年春節期間開展“送政策、送服務、送崗位”就業幫扶活動的通知》,在全市范圍開展進企業、進高校、進鄉鎮“送政策、送服務、送崗位”就業幫扶活動,堅持市、縣、鎮三級聯動,精準服務企業,采取“政策直通車”、“局長服務百個企業”和成立“服務專員”隊伍等形式,“一對一”送政策上門,在全市廣泛提供個性化服務,真正使企業清晰明了、全面知曉。累計走訪重點企業1644家,舉辦政策宣講培訓班15場次。
(三)及時兌現補貼。2020年落實“免、減、緩、返、補”五大政策,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繳費近10億元;發放穩崗返還0.96億元,惠及企業733家,穩定職工8.8萬人;減免入孵企業場地租金506萬元;退還和緩繳企業農民工工資保障金1510萬元。“減負輸血”政策的“組合拳”提高了企業生存和發展能力,穩定了用工崗位總量。
二、搭建三個平臺,崗位精準對接
(一)線上招聘平臺。一是發布渠道全覆蓋。在全市全面推廣“互聯網+就業”、“湘就業”,實現市縣鄉村四級企業崗位動態發布,直達求職者。二是用工信息全覆蓋。聯合移動、電信運營商發送用工服務短信200萬條,實現全市勞動力全覆蓋。三是重點產業全覆蓋。緊盯全市“九大產業”鏈、重點企業、重點項目的用工需求,創新開展“直播帶崗”、“直播推崗”、“直播進廠”等形式多樣的線上招聘活動,促進供需對接匹配。全年開展了323場招聘會,提供就業崗位10.02萬個,達成就業意向2.81萬人,市本級舉辦34場直播活動,1.23萬人次參加。
(二)線下招聘平臺。一是定期開展招聘活動。全市建立市縣14個“就業超市”,市本級每周三定時開展招聘會,縣市區擇期開展。全市分地區、分行業、分專業、分工種,深入開展迎新春送溫暖、穩崗留工、就業援助月、春風行動、民營企業招聘月、百日千萬網絡招聘、高校畢業生秋季招聘等專項活動,已開展153場。二是組織招工小分隊。針對企業因訂單增加、臨時缺工,在鄉鎮、村組趕集時間和人員密集地方,帶領企業人員走村入戶、送崗上門,提高招聘時效性。三是提升招聘層次。積極與湖南省人力資源市場銜接,組織市縣重點企業參加全省人才招聘活動,解決企業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緊缺問題。開展線下招聘會615場,提供就業崗位8.2萬個,達成就業意向1.87萬人,園區企業新增用工人5026人。
(三)職業培訓平臺。以市政府名義出臺《2021年福城職業技能培訓實施方案》,全面啟動“福城職業技能培訓”行動。一是圍繞擴大重點群體覆蓋面下功夫。落實好重點群體的免費職業技能培訓,大力實施企業穩崗擴崗以工代訓專項支持計劃。全市面向重點人群開展職業技能培訓5.97萬人次,其中農村轉移勞動者培訓3.08萬人次。支持開展以工代訓企業123家,惠及人數2550人。二是圍繞打造特色工種培訓和培訓品牌下功夫。開展工藝品雕刻工、木工、茶葉加工工、農村電商等特色工種培訓,突出“一縣一品”特色培訓。打造“紅色旅游講解員”、“醫校聯合養老護理員”、“校企合作育嬰員”等一系列福城培訓品牌。三是圍繞緊缺工種開展培訓。在全省率先建立郴州市緊缺工種年度信息發布制度,實現緊缺工種培訓人數占比超過50%。發布了電子儀器儀表裝配工、養老護理員、育嬰師、加工中心操作工等38個緊缺工種。在全省率先組織1.91萬人次參加緊缺工種培訓。
三、建設三個基地,人力供給提質
(一)校企合作基地。一是形成工作合力。建立全市聯席會議制度,根據企業用工需求,協調相關部門和院校(職校),加強信息對接。簽訂園區與學校、企業與學校合作協議,使園區與學校、企業與學校形成穩定、長效的合作機制。二是開展定向培養。根據企業需求,推行“定向培養、訂單培養”,實現“招生即招工、入校即入廠、畢業即上崗”,規模化開設“高斯貝爾電子、申湘汽車”等企業冠名專班。目前,已建立市級產教融合示范園區5個,培育產教融合示范企業30家,全市近萬人開展校企合作。三是調整專業結構布局。支持技工(職業)院校、職業中專(技工學校)根據市場需要,開設急需的焊工、電工、工業機器人、智能制造專業,滿足企業對專業人才需求。四是落實新型學徒制培訓。大力支持重點企業開展職業技能提升培訓,提升“企校雙制、工學一體”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水平,促進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有機銜接。近兩年累計開展企業在職職工培訓1.48萬人次,其中,新型學徒制培訓569人。
(二)勞務協作基地。出臺《郴州市“十百千萬”勞務協作專項行動實施方案》,大力開展“十城、百企、千村、萬人”勞務協作行動。全市已與36個城市建立勞務協作戰略合作關系,與211家企業簽訂勞務輸送框架協議,在1267個行政村建立勞務服務點,輸送勞動力14171人。一是設立村級勞務站點。建立村級勞務服務點,動態更新勞動力信息,全面摸清全市勞動力底數。二是精選重點企業合作。開展市縣兩級園區簽訂勞務合作協議,形成“各縣級勞務服務點全面對接各縣級園區、各縣就業服務機構全面對接市級兩個園區、鄉鎮與企業直接聯絡”的勞務協作格局。三是發揮政府職責。組建勞務協作小分隊,采取走訪、電話、網絡視頻等方式與粵港澳、長三角等城市開展勞務協作對接,簽訂勞務框架協議,搭建對外輸出渠道。已與江蘇海安、海門、廣東韶關、佛山等地簽訂勞務輸出協議。
(三)勞務品牌基地。全市按照“三個一批”要求,建設“一縣一品”特色勞務品牌。一是挖掘創建一批。從現有成熟產業建設一批,我市“安仁建筑工匠”和“嘉禾鑄鍛造工匠”成功申報國家級勞務品牌,安仁建筑工匠勞務輸出5萬人,每年實現勞務收入150億元;嘉禾鑄鍛造工匠勞務輸出3.4萬人,每年為農民工帶來收入達50多億元,帶動1萬多個戶家庭致富奔小康。二是培育發展一批。依托發展前景好,成長迅速產業,培育打造一批,重點支持永興冶煉、桂陽家具智能制造、蘇仙魚粉師等勞務品牌。三是規劃儲備一批。依托區域經濟發展優勢和重點扶持重點,著力規劃一批,如資興三文魚制作、桂陽陶藝等勞務品牌。